今天给各位分享塑料模具常用5种钢材的知识,其中也会对P20模具钢和45号钢哪个好进行解释,现在开始吧!
X40CrMoV51热作钢、40CrMnMo7预硬塑胶模具钢、C45W中炭钢等。有高的硬度、强度、耐磨性,足够的韧性,以及高的淬透性、淬硬性的性能。
一、X40CrMoV51热作钢,材质均匀,淬透性良好;优良的机械加工性能及抛光性能;高韧性及可塑性,全方位性质佳;良好的高低温耐磨;良好的抗高温疲劳性能,耐热性佳;内部组织架构细致,比常规熔炉钢优。
二、X40CrMoV51热作钢,韧性及延性佳,切削性抛光性优良,能抵抗温度聚变及热应力疲劳,热处理后尺寸稳定不易变形,红硬性优.2344钢材适合一般金属压铸,挤压模,复模下模。PA,POM,PS,PE,EP塑胶模。热作模具钢材适用于铝,锌,合金压铸模。
三、40CrMnMo7预硬塑胶模具钢,是一款德国出产的磨具合金钢,用于凸轮轴、连杆。
四、40CrMnMo7预硬塑胶模具钢经“超纯净”工序生产,预硬化,呈现高度的微观纯净及优良的均质结构,优良的抛光性及光蚀刻花性。经热处理后,加工及抛光性能好,可进行氮化处理,适于镀铬等表面处理,材质硬度均匀(至400mm厚),良好的韧性,良好的机械加工性能。金组织为马氏体及贝氏体组织。
五、C45W钢属于中碳钢,价格实惠公道,加工容易,适合于高频感应加热淬火、火焰淬火等表面硬化处理。
制作注塑模具的钢材有:C45W中碳钢,香港称为**钢;40CrMnMo7预硬塑胶模具钢,即718钢;X36CrMo17(预硬不锈钢)等。
冷作模具钢大多数都用在制造对冷状态下的工件进行压制成型的模具。如:冷冲裁模具、冷冲压模具、冷拉深模具、压印模具、冷挤压模具、螺纹压制模具和粉末压制模具等。冷作模具钢的范围很广,.从各种碳素工具钢、合金工具钢、高速工具钢到粉末高速工具钢和粉末高合金模具钢。冷作模具钢具是真空脱气精炼钢,内质纯净,机械加工性良好,切削明显提高,淬透性良好,空冷淬硬不易出现淬裂,耐磨性极为优异,韧性良好,可用作不锈钢及高硬度材料的冲裁模。
热作模具钢主要用来制造对高温状态下的工件进行压力加工的模具。如:热锻模具、热挤压模具、压铸模具、热镦锻模具等。常用的热作模具钢有:中高含碳量的添加Cr、W、Mo、V等合金元素的合金模具钢;对特别的条件的热作模具钢,有时采用高合金奥氏体耐热模具钢制造。
由于塑料的品种很多,对塑料制品的要求差别也很大,对制造塑料模具的材料也提出了各种不同的性能要求。所以,不少工业发达的**已形成了范围很广的塑料模具用钢系列。包括碳素结构钢、渗碳型塑料模具钢、预硬型塑料模具钢、时效硬化型塑料模具钢、耐蚀塑料模具钢、易切塑料模具钢、整体淬硬型塑料模具钢、马氏体时效钢以及镜面抛光用塑料模具钢等。
P20预硬化塑料模具钢,美国AISI和ASTM标准钢号。已纳入我国国标(见GB/T1299-2000,3Cr2Mo),预硬化硬度一般在30~32HRC范围内,适于制作形状复杂的大、中型精密塑料模具。近似钢号:中国3Cr2Mo(GB),德国1.2330(W-Nr),法国35CrMo8(NF)等。
G-STAR耐蚀塑料模具钢,日本大同特殊钢(株)的厂家牌号。该钢可预硬化,出厂硬度33~37HRC,拥有非常良好的耐蚀性、切削加工性,可与S-STAR钢组合成耐蚀塑料模具。
NAK55NAK80镜面塑料模具钢,日本大同特殊钢(株)的厂家牌号。这两种钢均可预硬化至硬度37~43HRC,NAK55的切削加工性能好,NAK80具有优良的镜面抛光性能,用于制作高精度镜面塑料模具。
PXZ预硬化塑料模具钢,日本大同特殊钢(株)的厂家牌号。该钢的出厂硬度27~34HRC。该钢拥有非常良好的切削加工性能和焊补性能,用于制作大型蚀花模具及汽车保险杠、仪表面饰板、家电外壳等塑料模具。
PX4/PX5镜面塑料模具钢,日本大同特殊钢(株)的厂家牌号。该钢的可预硬化至硬度30~33HRC。这两种钢均为美国P20改良型,用于制作大型镜面塑料模具及汽车尾灯、前挡板模具,摄像机、家用电器壳体模具等。
S45C/S50C/S55C普通塑料模具钢。日本JIS标准钢号,分别近似于我国优质碳素结构钢45、50、55,常用于模具的非重要部件,如模架等。由于模具用钢的特别的条件,对这类钢生产的基本工艺要求精料、精炼和真空脱气,钢的碳含量范围缩小,控制较低的硫、磷含量,例如在YB/T107-1997中将碳素塑料模具钢钢号采用SM45、SM48、SM50、SM53和SM55等,以区别于普通用途的优质碳素结构钢。
S-STAR耐蚀镜面塑料模具钢,日本大同特殊钢(株)的厂家牌号。该钢属于马氏体型不锈钢,具有高耐蚀性、高镜面抛光性、热处理变形小,用于制作耐蚀镜面精密塑料模具。
上一篇: 注塑模具钢材有哪些型号?
下一篇: 【48812】新时达:公司子公司晓奥享荣在中厚板焊接、点焊、激光钎焊、激光焊接切开、视觉使用、车身轻量化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衔接等方面都具有对工业的深刻理解与深沉的经历堆集